当前位置:看中流奇闻 > 历史野史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日本人对华情感30年变迁史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0-10-19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2008年5月,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与日本青年欢聚一堂。图为中国舞蹈艺术家邰丽华(前左二)和日本青年在东京合影。本报记者 孙巍/摄
在日本人的对华感情中,“亲近感”一词被赋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复杂的内容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郭一娜发自东京 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到今年,已经过了整整30年。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日本政府在每年进行的大型“外交舆论调查”中,增加了两个问题,“你对中国有亲近感吗?”“你觉得中日关系良好吗?”
观察日本国民“对华亲近感”的30年变化曲线,就会发现,这30年来,曲折远远多于平稳,而且还时常剧烈变动。今年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人对华亲近感为31.8%,比去年下降了2.2%,为30年来最低。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上,不认为中日关系良好的为71.9%,和去年比增加了3.9%。为30年来最高。
纵观30年来的日本人对华意识变迁,并结合中日两国在这些年来的社会经济背景综合分析的话,或许我们能看清中日关系的问题根源。
“毒饺子”左右对华好感?
“外交舆论调查”从1975年开始,日本政府希望借此来了解国民对外交的关注点,并为制定下一步外交政策提供参考。今年对华亲近感下降,日本外务省和很多媒体都将原因直接归结于“饺子事件”。
对于这个判断,日本民众怎么看?在超市面包店打工的横峰女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她对这个调查结果毫不意外,她也认为“饺子事件”是影响今年中日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我在超市工作,最了解消费者的情况。现在大家买东西前都要仔细察看产地,如果是中国产,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这在以前很难想像。”
从今年1月初以来,“中国冷冻饺子”就一直成为日本百姓生活中的关键词。尤其是在主妇群体中,因饺子事件引发的中国食品恐慌症在不断蔓延。这也直接影响了今年对华亲近感的调查结果。横峰女士说:“如果今年没有饺子问题的话,我觉得对华亲近感至少也有50%到60%左右。”
横峰女士的话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在这次被调查的1800人中,有54%为女性。在“你认为哪个经济因素对外交关系影响最大”的问题中,有52.7%的人选择了“确保食品供应”。目前,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仅为40%,进口食品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所以,今年的“饺子事件”可以说成了日本社会的关注焦点。
1980年,中日“最亲”
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这30年来日本民众对华感情的黄金时期。1977年日本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亚洲最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的民众达66%,有42%的日本百姓最想去中国看看。1980年,对华亲近感达到历史最高峰,为78.6%。1982年,虽然略降到72.7%,但是首次超过了对美亲近度(71%),中国成为了日本民众最亲的国家。
当时的高度亲近主要源于中日经贸的迅猛发展。众多日企踊跃投资中国,人员交流十分频繁。而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日本经济受到重挫,这也使得亚洲,尤其是对华贸易对日本尤为重要。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说是中日的蜜月期。
日本老人片仓告诉本报记者,70年代末,他和朋友从广州到北京,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的中国还很穷,经济不发达。”亲自去中国,让很多日本人看到了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让他们对中国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当时中国的现状和日本战后初期的状况很像”。
“历史问题”令好感度剧降
日本人对华亲近感出现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出现在1982年前后,此时对华亲近感从78.6%下降到68.3%,降幅超10%。当时这一结果主要是受到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
1982年日本媒体报道,文部省在进行教科书检定中,将日本“侵略”华北更改为“进出”华北。这一事件迅速被中国媒体转载,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虽然这一问题以中曾根内阁承认“侵略史实”收场,但是此后日方阁僚对历史问题的不当言论,不断刺伤着中国民众的感情。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首相在战败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更加剧了中国国内民众对日的不满情绪。当年爆发的学生反日 *** 经日本媒体报道后,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对华感情。
当然,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泡沫经济崩溃期,也就是所谓的“失去的10年”。而此时,中国经济正与日本相反,处于急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14%左右。1994年,日本对华贸易首次出现赤字。经济上丧失优越感,也间接导致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发生了微妙变化。
进入21世纪后,中日关系局势越发复杂。在日本民众中,对华抱有亲近感的人也开始持续减少。除去2008年,最低点出现在2005年,导火索为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媒体推波助澜
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爆发了反对小泉参拜的抗议活动。这一抗议活动的镜头被日本各电视台在不同时段反复播映。一时间,“中国人很暴力,很反日”的印象被植入了日本民众的心中,直接导致当年的对华亲近度降到32.4%。
除了靖国参拜问题外,2002年亚洲杯决赛上中国观众的抗议言行,也曾被日本媒体捕捉和放大。此外,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日益突出、中日贸易摩擦显著增加等,也加剧了中日两国民众的对立。
“一些政治人物的不当言行刺激了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但是当中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们表达不满时,又让日本民众误解为矛头指向了日本所有普通百姓。并且一部分民众很容易就受到日本部分右翼媒体的误导,认为中方的抗议是在干涉日本内政。所以这也影响了对华亲近度调查的结果。”一位日本专家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亲近感”一词很感性
“对中国亲近感?我没有。因为我没亲自去过中国。我觉得这个设问本身就有问题。中日在地理、文化上这么接近,就像一家人一样。对家人根本谈不上有没有亲近感。正因为像家人,才更能看清对方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正因为像家人,即使有再多问题,也必须努力克服,好好相处。”大学教授平林对本报记者说。
的确如平林所说,“亲近感”是一个很感性的词汇。在日本人的对华感情中,“亲近感”一词被赋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复杂的内容。
日本已故中国问题专家小岛朋之曾说过,日中互不信赖的根源在于关于对方国家的正确信息没有传递到本国,很多人把日中关系比作夫妻,夫妻在相亲相爱之前,首先要相信对方。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