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中流奇闻 > 考古奇闻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天津挖掘六座汉墓 首次发现“养老”腰牌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1-04-17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天津挖掘六座汉墓 首次发现“养老”腰牌(图)

  天津蓟县小毛庄汉代墓葬保护区的远景城工地,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已发掘墓葬81座。其中,汉墓6座,明清墓75座,同时发掘出唐代窑址一座,出土各种文物600余件套。据主持此次挖掘工作的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介绍,这是天津地区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序列最清晰的明清时期家族墓地,跨度500多年,还首次发现清代养老保障制度的“养老”腰牌,极具研究价值。
  考古现场
  81座古墓分属俩“系列”
  据了解,此次考古面积2800平方米,属于小毛庄汉墓保护区的一部分。50名考古工人用一个多月完成了81座古墓的发掘,这些古墓按照时代分为两部分:6座汉墓分别形成于西汉、东汉、曹魏时期;另有75座墓葬自明中期延续到晚清时期,属于家族墓。
  汉墓自西汉延至曹魏
  在一处土穴汉墓中,因年代久远,墓主人的尸骨早已粉化,只有白色痕迹,在尸骨头部上方整齐地摆放有一对汉壶、一对盍等陪葬陶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专家姜佰国说,这是一座土葬墓穴,从陪葬器物来看是典型的西汉古墓。那时盛行薄葬制度,除了皇族外,多土坑墓穴下葬且陪葬品很少,最多在头上方安放两盍、两壶等少许陶制的冥器陪葬,少有金银细软陪葬。在不远处零星地分布着其他几座汉墓,均为砖室墓,初步判断为东汉晚期到曹魏时期的墓葬。
  东汉以后,汉代墓葬开始实行厚葬规格,一些高等级的墓葬都用青砖砌筑而成,且有青砖盖顶,墓内分别有耳室和主室,并有丰厚的玉器、陶器等陪葬品。此次挖掘的汉代砖室墓葬因屡遭盗掘,砖室均坍塌和严重受损,陪葬物品几乎所剩无几。在考古现场最靠北的汉墓可以看出,这个呈“中”字形的大墓,如今墓室内只剩下砖砌的断壁残垣,但能清晰地看出墓道、东西分列的4个耳室、墓前厅、墓后室等。因为早年被盗多次,墓中只剩下陶豆、陶灶、陶奁等。
  汉代砖室墓葬自北向南一字排开,依山面水。残留的部分陶器和墓葬形制具有典型的东汉晚期和曹魏时期特点,考古专家分析,这些墓葬具有一定的年代延续性,对研究汉代丧葬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清家族墓序列清晰
  此次考古发掘动用了航拍,从航拍图片上可以看出,汉墓外的明清时期墓葬共14排、75座,其中明代墓葬5排17座,清代墓葬9排58座,年代自明代中期到清代晚期。时间跨度500多年。
  考古专家张俊生介绍,这是天津首次发掘出土规模最大的、序列最清晰、年代延续时间最长的明清时期家族墓地。从出土文物来看,陪葬品分为金、银、玉、玛瑙、铜等饰物,也有陶罐、瓷罐、陶盘、鼻烟壶以及各朝代的铜钱等。从陪葬的铜钱、铜镜等带有时代明显标志的器物和墓葬规格上可以判定,这一家族墓地自明中期的第一人开始,子子孙孙经历了14代,最后一排是清晚期的墓葬,只葬有一人。其中,夫妻合葬墓多座,中期此家族人员繁盛一时。一个铜木精雕清代官帽顶出土,说明墓主生前曾经位列官位,入土时顶戴花翎。在其后辈墓葬中,又有两块“养老”银牌出土。两块银牌均说明他们生前享受朝廷养老供奉待遇。
  陪葬文物
  东汉时期铜质书刀出土明清银簪制作精美罕见
  这些墓葬中,共清理出600多件陪葬文物。一把东汉时期的铜质书刀,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制作精美。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当时用来刮削竹简的。铜镶嵌白玉的玉带扣是男性墓主人的配饰,出土于明清时期墓葬群,埋藏地下多年白玉质地仍有浸润感。而陪葬女性墓主人的金银器:头钗、戒指、耳挖等制作考究精美。一只银簪的头部是雕刻精美的莲花,莲芯处镶嵌的白色大珠完好无损。
  意外发现
  保存基本完好唐代窑与南方“龙窑”极其相似
  在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在距离墓葬群一百多米外,一座唐代窑址被发现。这也是多年来,天津首次发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窑址。该窑址的窑室平面呈长方形,宽1.4米到1.64米,长12.3米,包括窑室、言道、火膛、操作间等,建造方式和南方地区的“龙窑”极为相似。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为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因为现场没有大量的瓷器或者陶器的残片出土,专家初步推断,此窑可能是烧制建筑构件所用。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