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奇闻 > 考古奇闻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随俑穿越 广州先民曾雇“昆仑奴”?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2-11-03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断发文身木俑,高52厘米,圆目高鼻,躯体肥胖,前胸用墨绘卷云纹,头发全剪光,箕踞而坐。出土时形状如图。(王维宣摄)

  陶俑座灯,东汉后期,1999年先烈南路大宝岗出土。俑为胡人脸形,眼睛细长,高鼻梁,尖长下巴,连腮胡子,头发束于脑后折向前成髻。

 

  陶舂米(上)、簸米俑(右),东汉,1956年景泰坑出土。一人持杆对臼而舂,一人扬箕以簸。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粮食加工方法。

 

  古代广州人长什么样?没有照片,缺少画像,难以知晓。好在一些先民们保持了旺盛的艺术创作热情和享受生活的态度,在为自己身后修建的地下宅邸中,安排了形形色色的陪伴者——俑。通过这些俑,十几个世纪以前的广州人面孔,仿佛穿越时空而来。

  猛鬼塘挖出广州唯一的断发文身木俑

  柳园岗,曾是广州市西北郊的一个小山冈,地属三元里瑶台村。今天这一带早已为繁忙的车站、批发市场和居民楼占据,不见山冈。但在旧时,这里属于广州古城郊野之地,冈峦起伏,是不少先民埋骨之所。在这里,出土了广州迄今为止所见的唯一一件断发文身木俑。这不仅为研究早期南越先民的生活风俗提供了重要史料,对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一件饶有趣味的古代艺术品。

  时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队长的黄淼章,对于这件木俑发掘的回忆清晰而细致:

  1982年,广州铁路局在柳园岗建客车技术站,拟将附近的山冈推平。出于抢救式发掘的需要,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出田野考古人员进驻了现场,由黄淼章带队。凭借丰富的经验,考古队员们立即展开钻探,很快在山冈上,发现分布有密集的古墓。由于在发掘前工地已经开始推土,一些古墓已经被挖得离地表不到1米深了。考古队员们紧张地清理出南越国时期墓葬43座,西汉晚期墓1座,晋至唐代砖室墓4座。

  “柳园岗发掘的南越国墓最有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的是编号北柳M11的臣辛墓。”黄淼章回忆。这座墓位于柳园岗的中部,“当时,我们正在岗上钻探,突然,一个钻孔内溢出了地下水,经验丰富的老考古队员冼乐非常高兴,认为下面有一座保存较好的古墓。”经过细心的钻探和发掘,一座深埋于地下6米的保存完整的西汉早期木椁墓终于露出真面目。

  6米,几乎是此次发掘项目中埋藏最深的一座墓。也正因此,这座墓是柳园岗汉墓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形制为一棺一椁,由于深埋于地下,外椁保存极为完好。墓中出土珍贵文物100多件。特别让人高兴的是,椁面置一个高52厘米的“断发文身”木俑,作箕踞而坐状,“显然,此俑是为拱卫墓主而设,有护墓之意”。这是广州地区考古发现最大、刻工装饰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木俑。

  关于南越先民“断发文身”的风俗,史籍中早有记载。古人传说由于南越国濒临南海,越人善舟,又常在水中从事采珠、捕捞等作业,故有这种习俗。目的是打扮成“龙子”的模样,下水后能避开蛟龙的伤害。但除了文字之外,之前尚未有能相印证的实物,这件木俑正好填上了这个空白。

  当年的发掘地点,主要集中在瑶台村南面两个相连的小冈上,两冈相距100多米。南面叫柳园岗,地势稍高;北面叫猛鬼塘,比较平缓。这里是汉代以来广州古人的墓葬区。从地名上就能看出,这里在当地人心目中,是比较“凶险”的。那么当时发掘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什么“灵异”事件呢?“没有。”黄淼章笑言,“就是工程队的人一直在追着我们(快点)挖。”

  晓港路大元岗

  那么多身份可疑的胡人是哪里来的?

  与内地一些省份相比,广东地区发现的俑的数量虽然算不上最多,但是很有特色。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所谓“胡人俑”。这类俑最早出现在西汉中期,东汉时期更是大量发现,特别集中在东汉后期的墓葬中。这类俑的大致特点是,高鼻深目,下巴突出,胸毛和胡子刻画得都比较突出,而且往往表情夸张。它们男女都有,姿势或坐或跪,很多赤身裸体,生殖器官也毫无遮掩地刻画出来。它们顶着,或者托着灯盘,在墓室中安静地陪伴着主人,等待着2000年后的某个机缘,由一双考古队员的手把它们捧出地面。

  “胡人俑”的发现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有了。比如1956年,晓港路大元岗的西汉后期墓葬中,就出土了一批男性胡人托灯俑。它们裸体、光脚,袒胸露腹,头发扎在后脑,然后再向前折过来,耳朵上有的还穿了孔,有的还吐出舌头。它们的面部刻画并不精细,但也看得出,有些俑沉默安静,有些俑却满面笑容。

  曾任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的全洪说,胡人俑在国内其他省区很少见,只湖南长沙、广西梧州等少数地方偶有发现。它们的分布,也似乎沿着一条“广州-三水-梧州-长沙”的传播线路,有可能,这些地方发现的胡人俑与广州也有关联。至于河南、山西等地不多的一些同时期铜、陶胡人俑,在造型、材料等方面显然是另一个系统了。

  学界推测胡人俑和汉代时广州一带发达的海上贸易有关联,但奇怪的是:同样位于岭南,而且在对外海上交往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的广西合浦,虽然珠子、金器等舶来品方面屡有精彩发现,却极少发现这类胡人俑。而江浙、福建等其他沿海地区,也缺少这类发现。从胎质、造型等方面看,这些胡人俑应该是当时在广州就地烧造的,那么烧制的窑址又在哪里呢?

  “胡人俑”的身份也很可疑:一些学者因为它们中的一些看上去似乎有些像古代西亚或者东非人,将它们定义为旧时俗称的“昆仑奴”。他们随着海外商船来到广州,被变卖为奴,这是一种海上古代奴隶贩卖形式的再现。还有一些学者根据它们被刻画出的体毛、胡须,身着的“纱笼”等服饰,推断它们当中的一些,是以印度支那东缘海滨的“小黑人”,或者印度尼西亚的土著居民为原型。

  东南学者杨孚在《异物志》中曾经记录了一种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外来“瓮人”,说他们通体漆黑光泽,牙白目白,通常作为大户人家的奴婢和强劳力。全洪说,之所以胡人俑常作托灯造型,或许也是因为他们在古代广州人的心目中,是特别有力且强壮的。

  总体来说,“胡人俑”的造型来源很可能并非一处,但是都反映出广州古代海上贸易的兴旺。

  华侨新村

  奴婢、伎乐、武士、厨子

  事死如事生

  广州出土的古代人俑,以陶俑和木俑为多,但也有其他一些材质,比如1999年农林上二横路某机关工地中编号为M24号墓中出土的几件铅俑。这几件已经严重锈蚀的铅俑呈现出灰白色的扁平状,身体纤细,脑袋却大得不成比例。

  2003年发掘的华侨新村M24号墓,是一座南宋时期的墓葬。这座砖砌墓壁中安置了两口棺木,棺外封着石灰。考古专家们推测,这应当是一座夫妇合葬墓。当清理到二棺的旁边时,令人吃惊的发现出现了:只见围绕着棺的四周,整齐排列着36个石雕俑像和石狮。石俑持剑站立,头戴平顶小圆帽,双眼圆睁,嘴下整整齐齐地蓄出三绺胡须,有的还梳着卷发长辫。石俑穿着束身窄裤或褶裙,脚着半高腰靴或长筒高靴,看上去似乎是武士形象。这是广州考古首次出土的石雕俑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批石俑出现?至今仍是个谜。

  说起兵马俑,人们习惯性地想到陕西秦始皇陵,但广州其实也有“骑兵俑”的发现,当然数量和规模,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1981年沙河顶一座西晋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骑马陶俑。现在这件东西收藏在广州博物馆中。一位骑士骑在鞍辔齐全的高头大马上,两边各有一位侍从在马下服侍,威风凛凛。此外在1960年三元里的广州汉代考古发现中,也曾发现骑马的木俑,随葬的还有木剑、木盾等兵器,很可能是木俑的“随身兵器”,因此这些俑或许就是汉代的骑兵形象了。

  广州为何会发现这么多的随葬俑?学者们推测,这与早期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有关。广州发现的俑不仅有准备在“地下”服饰墓主的奴婢、侍从,也有从事“表演艺术”的舞蹈、伎乐俑、说唱俑;有负责保卫的武士,也有操劳家务的保姆;有做饭的厨子,还有种地的农户。古人相信在这些忠实的俑们的陪伴下,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一定能如在地面上一般,丰富多彩,声色犬马

精彩文章:白公山铁管 吉萨金字塔 乌木 珊瑚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