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奇闻 > 历史野史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3-04-01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历史的河流流淌到明代,皇权专制的演进轨迹出现了一个急骤的转折点——“政归中书”的共治政体在明代被抛弃,皇权专制程度达到秦汉以降的高峰。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诛杀了权力膨胀的左丞相胡惟庸,干脆废除宰相制,还下发诏书:“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其实就是皇上)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皇明祖训》)宰相的权力被皇帝包揽过来,事无大小,咸决于上。只是天下政事太多,皇帝精力有限,不得不成立一个机要秘书处来协助皇上。这个秘书处,就是“内阁”。此内阁当然跟现代责任内阁完全是两码事,就是跟以前的宰相制相比,也大不相同。明内阁不是政府的领袖,“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史•职官一》),其职不过是替皇上起草诏书,以及草拟批答奏章的意见稿,时称“票拟”。“票拟”不算正式政令,需要皇帝用朱笔抄正(时称“批红”)之后,才具有法律效力。如此,皇帝既可以减少工作量,又能将权柄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出于监视文武百官的目的,朱元璋及他的子孙又先后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与内厂,为直接听命于皇帝、凌驾于官僚制之上的皇室耳目与爪牙。朱元璋还因为孟子说过“君之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藐视绝对君权的话,大发脾气:“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下令将孟子牌位逐出文庙,取消其配享资格。又尽删《孟子》中所有“非臣子言”的文字,编成《孟子节文》(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三五)。这固然是秦制对儒学的赤裸裸的强暴,又何尝不是反映了儒家与秦制之间的严重冲突。
大致而言,废除宰相制之后,明代前期的确出现了皇权膨胀,但随着内阁制的成熟,中枢权力运行形成惯例,皇帝“批红”基本上都采纳内阁“票拟”之意见,且按照惯例,“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明史•夏言传》)。内阁实际上获得了类似宰相的权力,只不过缺乏宰执的名分。这时候,皇帝如欲独裁,则会被当成不合成例。当然,明代的皇权拥有绝对强势,皇帝越过内阁迳发中旨的情况也是不少见的,但比之废相初期,皇权专制的烈度已大大下降。
被专制皇权压制下去的儒家“公天下”与“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也在晚明儒家士子的意识中复苏。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说:“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顾端文公年谱》)要求朝廷决策应遵从天下公论,这是对绝对皇权的挑战。事实上,东林党人也是作为一支以天下公论对抗专制皇权的政治力量出现在晚明的朝野。这里还要提醒一下,东林书院,特别是后起的复社,虽名义上为文社,但已发展出近代政党的若干性质,有组织,有会约或盟词,不讳言自己是朋党,公开活动——活动也不仅仅是讲学,而且“往往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以至于“岩廊之上(指朝廷),亦避其讽议”(万斯同《石园文集》卷七《送沈公厚南还序》)。它上承汉代处士、议士、太学生的清议传统,下启晚清政治性“学会”的兴起,显示了近代中国政治革新的内在动力。
包拯包青天的下葬处,历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包拯死后...
去看看>>中国宫中夫君的完婚年事一样寻常不凌驾18岁,大多数是在13岁至...
去看看>>毛主席虽然是新中国开国领袖,但他也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
去看看>>作为大清的忠臣之一,李鸿章为大清这个王朝奔波劳碌了一生,...
去看看>>30年前的苏联选美比赛,当年的俄罗斯女人都那么漂亮。戈尔巴...
去看看>>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皇...
去看看>>说话山东省历城县孝里铺,有座仅高三四十米的孝堂山,其上有...
去看看>>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固然大清王朝政权濒临殒命,但...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