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奇闻 > 奇闻怪事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二战炸药催肥玉米(2)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3-11-02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但问题是,氮在空气中极其稳定,一般无法转变为对玉米或其他作物有用的氮肥,因此,固碳作用显得尤为关键。所谓固碳作用,说起来比光合作用复杂多了,通俗点说,就是讲空气中与氧气结合的氮分子转化为能够被生物做利用的氮(肥)。纯天然的获取方式有:雷电闪电后的雨水,豌豆苜蓿等豆类植物根部共生的细菌(这也就是纯天然农业中,同一块农田玉米一定要与豆类等轮种的原因)等等。但是,二战前后,一名犹太裔德国科学家改变了这一态势。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1909年,他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哈伯也从此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并因此获得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这哥们同时还发明了氯气和芥子气,并由此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攻击,为了这个名声,他最终郁郁寡欢地死在了瑞士。
  
  再次强调一下氮气的重要性。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始了中美邦交正常化。当时,中方提出的要求是,美方帮助合作一起在大陆开设13家氮肥工厂!为什么?很简单,人口、土地、粮食……没氮肥的支持,粮食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大庞大基数人口的温饱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朝鲜被孤立后频频出现饥荒的最根本原因。别以为真的是年年天灾,去过朝鲜的都知道朝鲜的精耕细作和全民动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这么辛苦的付出,回报那么差,无非就是就是因为其氮肥来源无法自给。
  
  就这样,美国废物利用,按照弗里茨·哈伯发明的原理,把硝酸铵大量用于制造氮肥,终于催肥了玉米和大豆的革命。至今,美国仍然觉得不够,还在拼命开展转基因等新一轮的农业革命。对转基因,大家都很恐慌,但事实上,二战以后,对我们自己的改造,早已从方方面面开始了。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

清楚后,回头赶紧拿来电锯下水
  • 印度人开始吃塑料袋了,还忽悠迪拜人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