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奇闻 > 历史野史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一场意外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4-04-22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即使王储被杀,也没能改变奥匈帝国反应迟钝的一贯作风。4周之后的7月23日,帝国才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开出自以为很难接受的严苛条件,而后便在国内开始了战争动员。这一动员几乎威胁不到任何国家,因为大约要到半个月后才能完成。

  两天后,塞尔维亚几乎通盘接受了提出的条件。但奥匈帝国还是在7月28日向其宣战。尽管其军队要到8月中旬才能采取实际行动。讽刺的是,当时欧洲列强中,只有奥匈帝国保持着不讲求速度的旧时形态。然而,正是其宣战触发了连锁反应,使得各国不得不为此一战。

  1892年之前,欧洲各国缔结军事同盟,主要议程之一是商谈“开战原因”,就是当敌对国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时,结盟国有义务投入战争。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对方先开第一枪。但在1892年俄国和法国谈判时,俄国谈判代表却提出:应该将原因改为谁先对军队作动员。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会使后动员的一方处于极大劣势,存在被各个击破的可能。

  于是,盟国的同时动员成为各国重大外交活动的第一要务和唯一重心。结盟不仅是为开战后获得援助,而且要保证己方的动员速度不能输给敌方。外交运作一向旷日持久,如此一来,几乎必然是外交上尚未取得成果,战争动员却早已完成。1894年1月初,法国和俄国签署了基于新定义“原因”的军事协定。1904年、1907年,英国分别同法国和俄国签订协议,三国协约成立。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早在1882年就已经结成了军事联盟。

  法俄谈判的重点是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动员。与此同时,德国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际作动员。参谋总长施里芬制订作战计划:德国在东、西两边都有敌人,应该速战速决先打赢一边的战斗,再倾全力对付另一边。他认为俄国幅员辽阔,动员起来也不会太快,所以应在俄军完成动员前先摧毁法军。因为法国已经在边境建起了强大的防御工事,他又构想出忽略比利时中立、穿越其境直指巴黎的方式。东边的德军则先对俄国采取守势。施里芬当然不可能不考虑到英国。制定计划后的20年里,德国不断向英国提出:若欧陆发生了战事,希望英国能给予支持或至少是保持中立。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

团团转!
  • 古代神童真多!甘罗抛砖引玉,后面一大堆,小孩子当大官干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