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发现距今6千至4千年新石器时代石斧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0-10-19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远古时代人们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
专家称海南不乏新石器时代遗址
远古时代,五指山毛阳镇方上村雷公狗洞里聚集着一群直立人,他们在山上繁衍生息,用石器进行劳作和狩猎……4000多年过去了,所有的一切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掩盖,只剩下那一片片石器,透过这些新石器时代遗留的石器,仿佛又听见他们当年劳作时发出的喘息声和呐喊声……
今天下午,记者与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三位工作人员来到方上村,试图寻访先人的足迹。
雷公狗洞山四周有山有水
村民报料 方上村留存古代石器
五指山市毛阳镇牙力村村民王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称,3月21日中午,他前往住在方上村的姑丈家做客时,无意中发现姑丈家家里陈设着一些造型怪异的石器,一共有3件,大小不一,呈扁平状,类似石斧。
王先生说,他读过初中,在初中历史课本上曾见过原始社会所用石器的,姑丈家里所陈设的石器与课本上的石器很象。当时姑丈说,他已经保存了30多年,在村子附近的雷公狗洞山上种地时挖到的,山上很多,当年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并不希奇。
“这会不会是原始社会留下的石器?雷公狗洞会不会是原始社会人类的聚集地之一?”王先生非常疑惑,于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映了这一情况,希望记者联系有关专家进行考证。
专家确定
为新石器时代石器
今天中午1点30分,记者联系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罗文雄等三名工作人员前往毛阳镇方上村。
方上村位于海榆中线上,距离五指山市区大约30公里。一路上均是盘山路,比较难走,记者一行大约在2点30分才抵达方上村。方上村坐落在半山腰上,是个小村庄,四周环山,不远处是昌化江,风景秀丽。
由于王先生的姑丈不在家,记者没看到陈设在他家里的石器。但是,记者在该村村民王英连家看到类似的石器,她从家里拿出两块石器,一大一小,两块石器形状差异不大,其尾部均有“把手”,前端比较尖。大的长约20厘米,小的长约4厘米,呈扁平状,厚度在2厘米左右,均有打磨的痕迹。王英连说,这些石器是6年前在雷公狗洞山上干活时挖到的,之前也见过,由于觉得希奇就一直保存着。“应该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现在到山上去挖,挖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她说,以前很多村民都挖到这些石器,但是许多人都丢掉了。
罗文雄拿着两件石器放在手上端详了许久后说,这些石器叫有肩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物品,距今大约有6000??4000年。他说,当时的人们已经会打磨工具,这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记者寻访
没有发现天狗洞
“这些东西啊,我见过,我家也存过,但是丢掉了。”村民王大爷说。记者了解到,过去不少村民以为这些石器是祥瑞之物,便将它们放在鸡笼里,借此希望母鸡多下蛋。
王英连的儿子小王说,原先雷公狗洞山顶有个山洞叫天狗洞,相传这些石器的制作者就生活在这个洞里,但现在这个洞已经倒塌了,找不到位置了。过去在村里人看来,这个山洞是个不吉祥的地方,一旦进去就会倒霉。
在记者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小王和报料人王先生答应带记者一行前往雷公狗洞山顶,大家都希望在山顶上找到有关新石器时代的蛛丝马迹以及天狗洞。
雷公狗洞山位于村子的北边,不到1公里,海拔大约600米。在山路上跋涉30分钟后,记者一行终于来到雷公狗洞山顶。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头,四周杂草丛生,土地上已经栽种了一些芒果、香蕉等植物。向导小王说,这里原先是茂密的树林,但是现在已经砍掉,没有发现村民所指的天狗洞以及其他新石器时代的痕迹。
站在山顶上眺望,四周尽入眼帘,距离山顶不远处就是宽约20米的昌化江。罗文雄说,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力比较低下,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大自然抗衡,因此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往往选择在有河、有山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容易获得生存资料从而减低生存压力,靠近河流不仅可以轻易获得水源而且也可获得食物、或者进行耕种;而靠近山则可以进行狩猎活动以获得食物。
罗文雄说,由于所发现的东西有限,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还不能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肯定就在附近。
宝岛海南不乏新石器时代遗址
罗文雄介绍,在五指山地区也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指山毛道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了遗址,但规模比较小。除了五指山外,陵水在2006年也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遗址。
记者了解到,2006年在陵水椰林镇下园村附近的陵水河两岸,有学生拾得几十件石器,经专家鉴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该遗址有一定的规模。4000多年前,人们依水而居,为了生存,他们把把石料磨制成石斧、石锛和石镞等石器,从事耕作和狩猎。
据了解,海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分为坡地遗址、台地遗址和沙丘遗址三种类型。在海南岛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中,年代最久远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有6000多年的历史。
罗文雄介绍,海南并不缺乏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乐东以及昌化江一带都有发现,其中昌化江一带的遗址较多,全省所发现的遗址估计也有几十处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