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几个非常古老的传说 纪连海(5)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4-10-03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先秦的这种火神死亡崇拜成为后来重阳节求“长生”、“消灾避邪”等习俗的主要来源,因此有人把重阳节也称作死亡节,把它和三月三(复活节)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构成了一组特定的节日系统。
古人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所以《西京杂记》卷三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并祓禊(fúxì)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什么叫“辞青”呢?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都人结伴呼徒,于西山一带看红叶,或于汤泉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制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而在巫术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创造一些带有象征性的习俗来达到避邪消厄的目的,其中最便于流传的是佩俗和食俗。而这正是后世重阳节诸多食俗和佩俗的源头。下面我们再看看第三种习俗。
上古的天神互通信仰和登高习俗:古人爱好登高,但它显然不同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个人情怀,也不同于现代人理解的娱乐或健身活动。远古人们爱好登高,这和他们的天神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一开始是相通的,人与神可以互相来往。此观念直到近代还广为流传。龚自珍的《定庵续集·卷二·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古人认为天地相通是有一定途径的,而这个途径只能是自然物:一是高山,一是大树。以高山为天梯,见于《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山、肇山、登葆山、灵山等,其中最著名者自然是昆仑山,因此昆仑山在上古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树为天梯则不多,只有《山海经·海内南经》及《淮南子·地形训》所记之建木。《山海经•海内南经》谓“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qiū,初生的芦苇)”;晋郭璞为《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云:“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由此可见,为通天升仙而登高应是先民的重要习俗或原始信仰。